特斯拉国产车再降价!Model3降到26.59 万,中国车企还能打吗?

你好,我是王煜全,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。

10月24号,特斯拉发布了一个挺让人意外的消息,在中国销售的两款主力车型, Model 3 及Model Y 都来了个大降价

之所以意外呢,是因为过去一年中,特斯拉在中国的销售价格已经连涨6次,本来以为还会继续涨价,没想到这次降价的力度和覆盖范围都是超出预期的。

Model 3和Y都各自有一个标准款和高性能版,降价幅度很大的一款车型是Model Y的高性能版,降幅3.7万元,现在价格是39万;降幅最低的是Model 3标准款,降幅1.4万元,现在售价是26.。

为啥ModelY的降幅更大呢?这是因为在今年前三个季度,特斯拉在中国地区总共销售了约32万辆,其中有22万辆是Model Y,Model 3则是辆。 Model Y是中国用户最受欢迎的车型,降价力度也重点偏向了这款车,看来是要准备再狠狠卖一把Model Y了。

很多人不理解,在电池原材料上涨、芯片供应紧张的大环境下,为什么还要降价销售呢?

大部分人的关注点在两个因素上。一个是特斯拉的年度KPI,另一个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。

现在的特斯拉正在冲击最后一个季度的销量。 年初马斯克立下了年销量150万辆的目标,前三季度总共销量是90万辆,也就是说今年第四季度要卖60万辆才能完成目标。

要知道,特斯拉一个季度的销量最高是30多万,要直接提升一倍到60万,这个难度确实不小。很多人已经为此开始唱衰了,认为要达到这个数除非有奇迹发生。不过我认为哪怕达不到全年150万,年底冲到140万上下也算是不错的成绩了,基本算是完成了50%的年增长幅度。

关于市场竞争,确实现在电动车的竞争者越来越多了。 最耀眼的是比亚迪,今年上半年以64万辆的销量超过了特斯拉的56万辆,加上蔚来、理想、小鹏都在扩大产能,所以有人认为,这些新势力的崛起对特斯拉形成了很大挑战,让它不得不应战。

这话只说对了一半。特斯拉应战是肯定的,但挑战到底大不大,那就要用事实来论证了。我认为有一个可以用来参考的重要标准,就是毛利率。

毛利率衡量的是企业持续实现盈利的能力。在汽车产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,30%的毛利率是全球豪华车的专属标准,比如保时捷、法拉利这样的豪车品牌。

特斯拉最新的财报会议上提到,这个季度汽车业务的毛利率是28%,如果去掉柏林工厂和德州工厂的产能爬坡对利润率的影响,毛利率可以达到30%以上,维持住了豪车的水准。

对比一下通用汽车,这个季度的利润额跟特斯拉相当,在40到50亿美元级别,但是通用汽车的毛利率只有12%。一个季度通用在美国就能卖出五六辆,销售远远超过特斯拉,毛利率却不到人家的一半,你看传统车企的竞争压力有多大。

再对比一下其他造车新势力的毛利率,上半年最高的是理想汽车的22%,蔚来和比亚迪都是16%,小鹏汽车下滑到了9%。有业内人士就评论说,毛利率本来就不够看的,大部分都还没有盈利,如果也回应特斯拉来跟进降价,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了。

我再查了一下数据,特斯拉平均每辆汽车的制造成本,换成人民币来算,2017年是58万元,到2022年第二季度前后,已经降到了2元。特斯拉用5年时间,让单车制造成本下降了33万元,降了一半还多。

从这个成本来看,特斯拉仍然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。 这背后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”莱特定律”:产量每翻一倍,成本会按照一定比例下降,通常是15%到30%。木头姐的ARK基金就在2019年利用莱特定律成功预测特斯拉的毛利率会首次达到30%。

看来,随着产量的不断爬坡,特斯拉汽车的制造成本还会继续下降、毛利继续攀升。

而降价就是特斯拉基于成本优势的竞争策略:马斯克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,电动汽车之间的核心竞争力,就是”单车制造成本”,因为这决定了汽车的产量和规模。

要降低单车制造成本,重要的是制造经验的不断积累,包括新技术的引用。 比如大型压铸技术、新形态电池、实现高度自动化的超级工厂等等。积累了足够的经验,成本越压越低,规模越做越大,其它车企想要赶超就很吃力了。

这次财报会议马斯克还提到了传闻中的廉价特斯拉:成本只有Model 3的一半,单车制造成本估计只有12万,售价在16万元左右,产能将会超过目前所有特斯拉汽车产品的总和。加上明年推出的皮卡、自动运输卡车,看来特斯拉手上还有很多牌可以打。

所以,特斯拉的降价是对自己既定战略的执行,是长期的竞争手段,针对的是整个电动车、乃至整个汽车产业,而不是对哪个具体竞争对手的短期回应。 放弃媲美豪车的利润和销售努力上量的背后,体现的是特斯拉不做汽车厂商,而要做机器人企业、认为自动驾驶是核心竞争力,正在积极向交通出行服务商过度的超凡远见和魄力。

特斯拉优势这么大,中国车企是不是没机会了呢?

好在现在是电动车发展的初期,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才刚过20%,未来十年之内达到90%以上我觉得一点都不夸张。 基于中国制造的独特优势和大规模的市场容量,电动车的差异化竞争空间巨大,希望中国车企能够抓住时代机遇,迅速成长,走出一批真正全球化、国际化的跨国车企品牌。

更多详细的产业分析和底层逻辑,我会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。欢迎关注全球风口微信号,报名加入!

王煜全要闻评论,我们明天见!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